文/方念華
兩人一起去聽海頓大提琴協奏曲,其實我是古典音樂的「旁聽者」。所有的古典音樂,一概從家裡的車上音響送出,聽進耳裡。
因為每天大早游泳,夫妻兩人一起出門;於是清早必定有20分鐘「陶冶期」。
妳如果問我:「今天聽了什麼?」答案多半是:「不知道。」
因為不是那種靜靜無語的聽。
而是交叉著:
「唉,今天好多會(議)」
「我也是」
「那,老大要買的自動鉛筆?」
「好,妳沒空的話,我找時間買。」
「中午要吃點青菜…」
「對,對…」
不管是布拉姆斯、貝多芬、莫扎特…都混著無比家常的對話;勉強說得文一點,算——晨光序曲.
但有一個例外: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
有不同版本隨時聽,又聽得多了,所以「海頓」會不擇時地滑入我倆非常家常的對話裡偶爾會冒出來…。
當我問:「欸,這個怎麼比較沈重?」
他會很得意地說:「哈哈,聽出來啦!馬友友拉的,跟上次那片不一樣…」
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,有點像我們特殊的,絕對不含雜孩子的話題。
當兩個人結婚進入第18年…把當下所有的對話放進生活的竹篾簍…篩一篩,搖一搖,因為多數都很複雜吃重,諸如:孩子的一切一切,兩邊兩老的衰老病痛,工作的壓力苦惱,偶爾對中年的力不從心…讓這些對話與心思,都篩不下來!
可是,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,有一點特別,小特別。
當我們聊它時,就是聊著它…聊著它帶來的那種本質上的純粹、感動、愉悅或不解。或者,聊著它,無意間享受這話題本身的私密性…好像你不會和世界上其他人,可以不擇時,不擇地,隨時想到就聊「它」。於是,海頓帶來的對話素材…是從生活的沙漏裡可以細細篩下來的。
也就是,有一種非常屬於心靈享受的話題。
它在夫妻之間,至少到了我的經驗+婚姻第18年,會鑽過人生綿密織綁,的現實隙縫,可以輕靈地鑽出現實,滑進心底…讓人能真正相信,人生除了現實,還有性靈…而婚姻裡的另一半,可以是共享性靈某一處的好夥伴。
那天在音樂廳聽完海頓大提琴協奏曲,很棒的演奏,也是比較輕快的演繹手法。
我先生說:「其實,海頓這個協奏曲裡有段Cadenza,隨個人詮釋的。」
我的解釋是:「不管整個協奏曲多麼懾人心魄,至少都要演奏到一種模樣,才不會讓人失望.。但到了Cadenza——就是演奏者自己的靈魂=就是演奏者!」
婚姻,是不是這樣?
之於我、之於他,婚姻是一種不錯的關係。
跟不婚而共處,也許一樣不錯的關係。
跟完全獨身,或者,也同樣自在的關係。
因為,18年後,我感覺──要多看屬於我們的Cadenza。那是自己演繹的,不是別人的,就算不一樣,也會有味…
在18年,一起聽完 海頓大提琴協奏曲這一天,我是這麼想。
留言列表